今年3月18日下午5時57分,「SpaceX載人9號龍飛船」(SpaceX Crew-9 Dragon)降落美國佛羅里達海岸附近,意外得到一群海豚迎接。地勤人員隨即乘坐快艇檢查太空船的情况,然後將其拖至回收艦上。
龍飛船接返地球的共有四位太空人。其中美國太空人蘇尼達‧威廉斯(Sunita Williams)和巴瑞‧威爾莫爾(Barry Wilmore)兩人已滯留在國際太空站長達286日,終於回到地球。
這兩位太空人由於長時間留在太空,身體已經出現嚴重衰退的跡象。威廉斯體重大幅下降、眼窩凹陷和頭髮變白,威爾莫爾的情况相似,外貎衰退程度略輕,但一頭棕色頭髮變成花白。61歲的威爾莫爾和59歲的威廉斯均無法正常行走,需要工作人員攙扶出太空艙,並安置於擔架上。
其他兩位留駐太空時間較短的尼克‧黑格(Nick Hague)和俄羅斯太空人亞歷山大‧戈爾布諾夫(Aleksandr Gorbunov)看起來並無大碍,行動未見明顯困難。
威廉斯和威爾莫爾在2024年6月5日升空,原定執行為期八天的國際太空站任務,但由於波音公司的星際航線(Starliner)太空船推進系統出現問題,返航日期一直拖延,兩人結果在太空度過了200多日。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太空人長期受到微重力和輻射等影響,會出現肌肉萎縮、骨質流失、心血管變化等情況,造成身體平衡困難、視力障礙、認知能力下降,,而且他們長期孤立,也會影響到心理;還有其他未能預料的風險。
隨著人類深入太陽系,到達火星等星球,這些風險只會繼續增加,需要創新的解決方案,以保障未來的太空探索。
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的拉斐爾‧塞德勒(Rachael Seidler)與美國太空總署長期合作,研究太空飛行對太空人健康的多方面影響。她說:「太空人返回地球時面臨的最直接挑戰之一,是身體的移動力和平衡力降低,導致活動和行走困難。」
在微重力狀態下,體液往上移動,腿部會嚴重縮小,稱為「雞腿症」(chicken legs),此外也會出現「嬰兒腳」(baby feet),指腳底因長期不再承受重力,腳底的厚皮層逐漸消失,一旦重新踏在地面,每一步都可能劇痛難忍。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的研究,太空人在太空中骨質密度每個月大約減少1%至1.5%。
不過塞德勒說,與其他問題相比,這些情況通常恢復得很快,例如腳底的厚繭會很快重新長出來。她說:「但大腦功能和結構需要更長的恢復期。」
「體液轉移」還影響到身體其他機能,例如體液上移會導致顱內壓力上升,進而改變眼球形狀,造成所謂「太空飛行相關神經眼症候群」,可能引發視力模糊、退化,甚至導致輕度至中度視力障礙,成為永久性視力損傷。體液上移也會增加尿液中的鈣含量,增加腎結石的風險。太空人從微重力的環境回到地球後,體液重新向下流,可能令下肢腫脹。體液轉移也會增加血栓的風險,引發名為太空飛行靜脈血栓(Spaceflight Venous Thrombosis,簡稱SVT)的疾病。
心血管系統同樣受到影響。在微重力環境下,心臟泵血時不需要用力對抗重力,導致心臟肌肉逐漸變弱,回到地球後可能出現血壓波動、頭暈與站立困難。
美國太空總署為從太空返回地球的太空人設計了為期45天的復健計劃,復康和醫療團隊會協助他們制訂個人化的恢復計劃,期間每天會做兩小時運動,讓他們逐步恢復到執行飛行任務之前的健康水平。
肺部疾病專家、空軍退伍軍醫維奈‧古普塔(Vinay Gupta)估計,太空人最少需要六周的康復治療才能恢復體力,其中包括指導性運動和營養計劃。
此外,長時間與世隔絕、缺乏私人空間、與同事長期共處狹小環境,都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安柏─里德爾航空大學(Embry-Riddle Aeronautical University)心理學家約瑟夫‧基伯勒(Joseph Keebler)表示,防止團隊之間的衝突可能更為重要。
他說:「想像一下,和其他人一起被困在貨車裡三年,太空船甚至沒有一輛貨車那麼大,當中沒有隱私,沒有後院可以出去走走。我真的很讚賞努力做這項工作的太空人。這是非常困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