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官方統計,印度每年有3.8萬多人遇溺喪命。喀拉拉邦的河道不時發生翻艇意外,每天平均有3人遇溺身亡。單在去年,喀拉拉有524人溺斃,當中有77名兒童,而喪生者都不懂泳術。有兩個孩子的莎茲・華拉薩力(Saji Valasseril)不忍目睹慘劇發生,開始義教游泳,15年來已教曉超過1萬人游泳。
莎茲在喀拉拉邦經營傢具店。2009年2月一個寧靜的早上,Thekkady河岸對開一艘載著78名遊客的雙層遊艇翻倒,船上45人罹難。這慘劇深深觸動了莎茲。他留意到,大部分遇溺事件都發生在近岸位置,而不是河中央。他表示:「畏水是最致命的因素。一個人由消除對水的恐懼到學會游泳,只不過需要16天。」
莎茲開始教導兒女游水,繼而教鄰居和朋友的子女,動力純粹源自「不要慘劇重演」的想法。他的免費游泳班一傳十,十傳百,參加人數不斷飆升。他在2010年創立了泳會Valasseril River Swimming Club。15年來,已經有超過1萬人參加過他的游泳班,其中2千名兒童可以一口氣游780公尺。
每天清晨5時半,男女老幼學員聚集在Periyar岸邊,由莎茲帶領大家做伸展運動熱身,有時候他會跟大家講故事和玩小遊戲,游泳課在歡笑聲中開始。
河道上拉起浮標,畫出多條不同線道。較深水和水流較急的是「博士線」,淺水可觸地的是「幼稚園線」。課程設計由體驗浸水一分鐘開始,學員慢慢消除置身水中的恐懼,然後學浮水、踢腿,到掌握游泳技巧,16天可完成課程。莎茲說只要持之以恒,五個月可以橫渡河道。
莎茲鼓勵學員「學成」後回饋社群,讓群策群力的精神像河水一樣川流不息──「畢業」學員需要參與六日志願工作,例如協助維持課堂秩序和參加者安全,甚或做公眾教育,到村裡向家長講解學習游泳的重要性。
莎茲強調:「在游泳班,大家將各自的職銜和背景擱在岸邊。在水中,人人都由基本學起,無分高低。我們的課堂文化是具備社群歸屬感和彼此欣賞,哪管你是警察、小學生、長期病患者或勞動工人,這裡沒有階級之分,一視同仁。」
泳會每年由11月至翌年5月授課,雨季暫停。15年來持續參加晨泳班的丹尼說:「莎茲充滿熱誠和正向思維,而且分文不收,一直開班教人游水的善行令我對這個泳會不離不棄。」
莎茲的泳會見證了很多會員創下人生里程碑。天生缺了雙臂的年輕激勵演說者雅仙(Aasim Velimanna)在莎茲指導下,突破身體局限,學會游泳。加連(Galin Abraham)視游泳班為恒常訓練,計劃挑戰英倫海峽。一位年輕學員創下了青少年渡海泳最長距離的亞洲紀錄。約翰祖斯每天坐火車,由60公里以外的城鎮來上課。一些穿州過省的學員為了參加泳班而在附近借宿。游泳班發展成學員彼此分享故事和知識的場合。
今年71歲的雅利花(Arifa VK)五年前帶孫兒到莎茲的泳會學習游泳,然後由觀察者變成學員。她更曾經在2022年綁著雙手横渡Periyar河,成為新聞人物。她現在是義教小朋友和婦女的游泳導師。她說:「只要孩子開始學習游泳,他們的媽媽會跟著來。我想更多婦女消除誤解──游泳不一定要著泳衣,像我一樣穿莎利(印度傳統服裝)也可以。」
是甚麼吸引會員學曉泳術後繼續參與活動?莎茲笑說:「因為這裡讓大家感覺愉快!游泳只是附帶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