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容易疲倦、缺乏食慾、失眠──日本人特有的「五月病」是甚麼病?其實各地的人也可能出現這種症狀……


日本樂隊「Xaa-Xaa」今年5月推出迷你專輯《五月病》

每年四月底至五月初,日本人迎來每年最長假期——五月初的「黃金週」長假。包括4月29日昭和天皇冥誕日、5月3至5日的憲法紀念日、綠之日和兒童節假期,加上週末兩天假期等,他們會往往湊齊1星期的長假期。

然而,人們放了一段長假,回到校園、職場的時候,往往會感到提不起勁,心情低落,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也沒有動力去做,甚至會產生失眠、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等徵狀。人們就把這種狀態就叫做「五月病」(Gogatsu Byou or May sickness)。

學生和員工請病假的天數特別多,日本五月的自殺者數量相對多。今年加上政府發佈緊急事態宣言,狀況變得更為嚴峻。

據說,「五月病」這個詞於1960年代後期產生,自東京大學最先使用的。當時日本正處於經濟發展的高速期,大學入學考試競爭也非常激烈。一些新生在邁過了激烈考試難關後,身心都鬆弛下來,難以重新進入狀態,未能應付高階學府的學習環境,以至出現了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應,所以稱為「五月病」。

在日本,學校和公司的財政年度都是從4月開始,到下一年的3月結束。全國各地的學校和公司,都在這段期間舉行入學典禮和新僱員就職儀式,許多人從此走進一個新的環境,開始新的生活。

這些新生新員工中,不少人到了5月份就會出現心情低落等情緒不穩定狀態,於是人們就把這種狀態就叫做「五月病」。再加上每年五到七月是日本的梅雨季節,雨量多而且空氣悶熱潮濕,引發季節性情緒失調。

事實上,「五月病」類似一般人所說的假期後症候群,並不是正式的病名。

廣島市的土谷總合病院,在其網站上這樣解釋「五月病」︰「它並非醫學用語,也不是正式的病名,是指充滿期待地進入了新環境後,因為無法適應而產生的焦慮。由於現實與期待有差異,從而產生壓力,令人失去工作和學習的意欲。」

日本統合心理學協會代表理事(Japan Association of Integrative Psychology)兼臨床心理學家遠藤貴則指岀,在心理學領域中,有「適應障礙症」(Adjustment
Disorders)的說法,是指人們在遭遇壓力源後的三個月內出現不成比例的生理或心理症狀。簡而言之,這種情況反映了患者不能完全適應新的環境,情況,條件,挑戰或問題。

在日本,人們升學求職,免不了要遷往其他城市。他們離開熟悉的家鄉,需要適應新的環境、認識新同學和同事;對於不擅於與人交際、生性較為害羞的人,容易產生壓力,當人們好不容易稍為適應下來,就遇上「黃金周」假期,緊張的情緒一旦鬆懈後,就不容易再提起精神。加上春雨綿綿又潮濕的天氣,多少促使不適應症狀的惡化。

遠藤貴則指出,若不處理,會演變成其他病,如焦慮或憂鬱等。他建議人們,不須迴避壓力,反而在社群中尋求支援或找尋,以紓緩個人的情緒。人們也可透過正向思考,把負面情緒轉化成「正向思想」,加強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