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中、日、台、韓青少年厭食症個案趨升,為什麼?父母和社會的態度出現了什麼問題?

Asian-Eating-Disorder_2

以下是一位日本進食失調病人元子的憶述:「當我還是小孩時,便討厭被形容為肥胖。」她受到其他小朋友欺凌,所以萌生減肥的念頭。元子16歲開始出現飲食失調的徵狀,大幅節食,並且過量運動。19歲出現體重嚴重過輕,但父母卻不懂處理,「當我提議求醫時,他們卻勸止我。」她估計父親曾因此責備她母親,令母親認為自己也有責任。結果病發了10年才開始接受治療。

在螢幕上出現日韓女藝人總是纖瘦輕盈!但研究指出,厭食症已成為中、日、韓等國年輕一代的普遍現象,一方面崇尚食的文化,另一方面卻抱持「瘦就是美」的觀念。此外,亞洲人往往不重視這是問題,亦不願意尋求治療。

Asian-Eating-Disorder_4

歐美於19世紀末期開始有厭食及暴食的研究,至1960年代成了西方世界的一種常見疾病。在亞洲地區,20世紀70年代,飲食失調的現象日趨明顯。但是直到1990年前,日本是唯一對此有關注的亞洲國家。美國精神科學會出版《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進食失調分為暴飲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指患者服用的食物、神經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指患者大量進食然後催吐)和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去年九月,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科兩位學者凱瑟琳•派克(Kathleen M. Pike)及帕翠‧鄧尼(Patricia E. Dunne)在《飲食失調期刊》(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綜合了多項研究指出,日本、中國及台灣的進食失調症不斷上升,2014年3月份的一份研究指出,中國大學生中的飲食失調現象正在追上西方大學生,日本21世紀首10年的個案,比1990年代上升了四倍。

Asian-Eating-Disorder_3

派克指出,隨著日本,中國和越南相繼開始重視飲食失調現象。在亞洲文化中,瘦是預設的女性體型,亦對女性造成壓力。

日本進食失調會組織成員石川俊雄指,即使進食失調的成因未明,現行「瘦就是美」的文化觀念太根深蒂固,對女性造成巨大壓力,這種情況需要正視。

日本進食失調會組織成員兼臨床心理醫生西園馬厄指醫療系統的援助服務少,病人往往在寂靜中承受病患。「受害者及家人會認為嘔吐及暴食都是可恥的。 有父母認為病人浪費食物,所以要隱藏事件,或不許子女尋求協助。」石川則指當病人送到醫院時,情況已經很嚴重,甚至有接近死亡邊緣。

由於很少人會求診,所以難以準確得知實際情況。日本厚生勞動省指,2014年有1萬人接受進食失調治療。所以自2014年起,政府嘗試提供更多服務,並希望讓公眾認識進食失調問題。

Asian-Eating-Disorder_1

在南韓,去年11月爇人JinE因過度節食,被醫院診斷出厭食症。一位韓國女生表示,「過胖讓人覺得你很不自律」。一位由台灣移居美國加州的女士表示,她在11歲開始已有進食失調,一直至持續至中學階段。她形容:「亞洲人總希望女士嬌小、纖瘦及文靜,保持身材纖瘦不僅是形像。」但在中國的文化中,飲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親朋戚友總期待你多吃點,但是又不希望你長胖。」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