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他」是人工智能機械人!他如何幫助診症和康復?他讓富病人和窮病人更加平等?

「談談你過去一個月以來覺得怎樣,好讓我知道你現時的情況。」

祖爾(Joy)詳細地探問了其他方面的問題,當病人提到覺得有些精神緊張後,祖爾建議了一些減壓的技巧。

祖爾不是精神科醫生、也不是心理輔導員,「它」是一個人工智能的聊天機器人Chatbot,透過「Facebook Messenger」與用戶聊天通訊,了解用戶的情緒問題,從而提供精神健康的支援。

互聯網醫療應用程式近年急速發展,大量人工智能醫療程式推出,由頸梗、頭痛到情緒問題,智能手機用戶輸入身體癥狀、發病的時間及有沒有惡化等資料後,程式就會作出一些回應。

這類應用程式過去主要是為協助病人預約掛號,以節省病人輪候就診的時間,現時它已經發展為為網上問診,病人可以列出病况和病史,就可以在網上向醫生諮詢。

自從臉書2016年開放了「Messenger」供其他網絡開發人員使用後,現時已有超過十萬個聊天機器人,其中不少是涉及保健及精神健康的,其中一個名「Gyant」的聊天機械人,可以有助診斷定人是否染上「寨卡」病。此外,由亞瑪遜開發的語音服務「Alexa」,提醒病人何時用藥以及用量多少,還可以給出院後的病人提供康復指導,可以引導人們進行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今年一月,倫敦國民保健服務(NHS)與初創公司「Babylon Health」合作,在倫敦北部試行採用人工智慧(AI)的聊天機器人將病患者分流,根據病人的症狀等分析,將病人轉介到醫院或普通科醫生應診,過程只須要兩分鐘,全部不經人手。

開發這套應用程式的「Babylon Health」公司創辦人兼總裁阿里.伯爾薩(Ali Parsa),是一名來自伊朗的醫療保健企業家,於倫敦大學獲工程物理學博士。他在2013年成立了這間公司。他說:「正如谷歌讓所有人都可以獲得資訊,人工智能技術將方便價廉的醫療服務放到每個人的手中,實現醫療保健的大眾化,不管你是富有或貧窮,都可以得到診治。」

「Babylon」公司創辦人兼總裁伯爾薩(中)。

雖然AI技術日新月異,醫護界人士擔心,人工智能單單依靠病人自行陳述病情,是否能診斷病人病情的輕重。英國醫學會普科醫生委員會主席查特.納格保羅(Chaand Nagpaul)表示,這些應用程式「盲目」地作出推論,不能代替專業醫生所作出的診斷。

但伯爾薩表示,這個趨勢會促進機器和醫療人員的合作,而非競爭,畢竟醫生的工作不只是問診,人工智能可以幫助醫生節省問診時間和成本,更多人都能夠享受平價的醫療服務。

伯爾薩說:「人們對人工智能越來越有信心是不難理解的。人工智能不會肚餓、疏忽大意,不會受工作壓力影響,對待每一位病人都沒有分別。」他認為,醫療應用程式將來會擴展至心理衞生範疇。

從事數碼業務的馬庫斯.梅舍尼希(Markus Muschenich)相信,聊天機械人很快便會威脅到醫生行業。他說:「醫生要證明自己能及得上人工智能,比以往更加困難。當人工智能發展到比醫生更優勝而廉宜時,相信會帶來改變。」

人工智能可以隨時在任何地方提供服務。德國一家醫療初創公司「Flying Health Incubator」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一定數量的病人仍會選擇接受由被認可的應用程式,而不去看醫生。

然而,美國賓夕法尼亞羅勒葉科技公司(Basil Leaf Technologies)的創辦人貝西.哈里斯(他本身亦是一位急症科醫生)認為,人工智能只是一種輔助工具,他說:「人工智能要在醫護界佔一個席位,先要取得人們的信任。」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