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代芬特爾的一間安老院以找宿位的大學生為對象,推出「陪伴代租」住宿計劃──大學生每個月抽出30小時陪伴安老院的長者,便可換取免費宿位,長者可以藉此接觸新世代,活化思維,增加社交活動,減少孤獨感。
Humanitas Retirement Village早在10多年前推出「陪伴代租」的跨代共居計劃。該院舍騰出六個免費宿位給鄰近的大學學生。根據該計劃的協議,參加者每星期需與院舍的長者一起活動合計30句鐘,例如教他們用電郵和社交媒體等,與他們聊天或陪診。院舍負責人相信,通過這種互動,年輕人和長者互惠互利,而且有助長者紓減孤獨感,改善心理健康。


Humanitas的CEO芝雅(Gea Spjike)表示,荷蘭的安老院舍資金在2012年遭大幅削減,她當時迫不得已要求變。她表示:「我們經營的是有關幸福的業務,不單要提供令院友滿意的服務,更重視院友的幸福感和生活質素。像我們這樣設於老房子內的安老院舍,有一班長者住客,可以做甚麼呢?我們的強項和特質是甚麼?」她反覆思量,想出答案──時間。長者的生活不慌不忙,有的是時間,關心各種人和事,傾聽、聊天、玩遊戲和一起用餐⋯⋯就是他們的生活。
她留意到社區內,大學生租住的房子租金上漲,很多年輕人為了節省金錢,住在遠離家人的地區。有一天,她聽到一位大學生投訴租住的房子噪音太大,她靈機一觸:「為甚麼不讓大學生住在我們的院舍,條件是他們要抽出一點時間提供義工服務,陪伴院舍的長者?」
芝雅最初由招募一名大學生開始,小試牛刀後逐步增加至兩個、三個,到現在有六個宿位。她表示:「這個改變帶來了即時和奇妙的效果!長者的眼睛重現久違了的光采。」他們的話題由「我今日膝頭痛」、「我每天要吃多少粒藥」,變成了「他有沒有女朋友呢」、「那位女生在這裡住呢」。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研究報告,缺乏社交和孤獨感會增加年長男女的死亡率。參加者Jurriën說,安老院將老人與社會隔離,然後要社會投入巨大資源處理。很多人視長者為問題和社會負擔,但他認為長者是有價值和能夠提供價值的。
他表示:「要在Humanitas住得開心,前提是開放自己,從長者身上學習,這裡160位院友各有他們的故事、需要和行為模式。學生十居其九都走得太快,你必須慢下來,才能夠與長者連結,進入他們的空間,理解他們的價值和文化。」他入大學時選修城市設計,在Humanitas住了四年後,從中得到的經驗給他許多啟發,因而對商業管理產生興趣。
他領悟到,好的設計是由社群共合參與和共創的。他說:「很多設計師只是著眼於怎樣畫框子,而我更關心框子裡發生甚麼,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連繫。」為了拆下安老院與社區之間的「牆」,他和其他大學生積極推動鄰舍活動,例如邀請幼稚園學生到院舍與長者一同讀故事書,以及低收入家庭到院舍的大花園種菜賞花。
一位參與「陪伴代租」的大學生說,起初以為院舍會為他配對一位長者,入住後才發現與長者相處,是很自然和「有機」的一回事。他表示:「就像與同輩相處一樣,有些人會跟我較投契,較容易深交。」院舍沒有限制學生到訪的時間,可以隨時出入院舍,唯一的規矩是不能滋擾長者。
Ellie入住後第三天認識了Joke。她表示:「我和Joke每天都會聊天,食物、光線、音樂,無所不談。每一個話題都會延伸成為我們的共同任務,例如他愛藍色,我們便展開了記錄藍色的工作,找穿著藍色衣服的工作人員,記錄Joke的藍色物品,拍攝窗外的藍天、走廊的地毯。」不同主題帶出大家對人和事的不同角度。
荷蘭Humanitas的跨代共居計劃成為國際模範,在法國里昂、西班牙和美國俄亥俄州都有類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