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我是儲物狂?──處理好, 就能釋放心靈空間

bknint-2015041021014

你或身邊親友有囤積物件的傾向嗎?試看看是否有以下情況:

• 居所或工作環境,是否儲存了大量用不著的物件?

• 腦海曾經閃過丟棄某些物件的念頭,但不知為甚麼,總覺得它們「有一天會派上用場」;然而這一天卻從未出現過。

• 這些不斷堆積的雜物,曾引起家人朋友的不滿,甚至常常為了它們爭吵。

• 每次幻想丟棄雜物時,不期然生起挫折感。

• 雜物阻礙活動空間,即使不斷「處理」,但數量卻失控地累積。

• 為了「供養」五年以上未用過的物件,平白花了不少租用迷你倉的金錢。

如果以上屬實,可要留心這篇文章了!

 

其實是強迫性精神疾病……

2013年,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5正式提出「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這名稱。「儲物症」被歸屬於強迫性精神疾病之類別,定義為難以自控地不斷囤積生物或死物的習慣,即使嚴重影響正常生活,仍是無法停止的行為。據聞這病症在歐、美、日等地開始受到關注。儲物症可能會從十一到十五歲這段期間開始慢性發作,心理治療師發現,臨床個案以五十歲到六十歲居多,而且有可能有家族傾向。

紙張、衣物和容器,甚至廢物、食物和動物也是常見的囤積對象。患上儲物症的人,通常不覺得這是問題。他們會把囤積解釋為「慳儉惜福」,也愛說「將會送去福利機構」、鋪陳美好的願景──「這些衣物可以減肥成功後再穿」、為物件承擔責任──「我要轉送給最合適的人」等等。現在就讓我來為你們一一拆解!

 

「慳儉惜福」

諷刺的是物件佔據了平均每呎一萬港元的昂貴空間。珍惜用不著的廢物,卻浪費了有用的空間。本來可以好好休息的家居卻給廢物堵塞,原先可以發揮自己的工作間卻堆滿廢物,怎樣也難稱得上是惜福吧!

 

「這些衣物可以減肥成功後再穿」

掛這句話在口邊的,請面對現實吧。過了這些年日,還不知道回復當年的身形,是天方夜譚嗎?好,即使回復昔日身形,你真的會穿這些衣物出街嗎?

 

「將會送去福利機構」

這個動聽的理由,往往令旁人停止催促儲物狂丟棄舊物。可惜的是,廢物越積越多,卻鮮有被送到甚麼福利機構去。天啊!福利機構的空間也是寶貴的,他們也未必願意接收每件殘舊不堪的雜物吧!

 

「我要轉送給最合適的人」

事實是他們已經很多年也找不到適合的承繼者。對囤積者而言,以上種種都只是藉口,去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由於他們不願承認問題的嚴重性,最受困擾的最終是同住的家人或一起工作的同事。

如果發現親友是儲物狂,不要再盲目接受他們的藉口了,趕快勸他們接受心理治療或輔導吧。囤積者並不是懶惰、骯髒,他們也很愛家人朋友,只是他們已經錯誤地跟雜物產生了心理糾纏,花了太多心力從廢物尋找慰藉。他們需要你的關懷和友誼,讓他們對這個社會生出安全感,慢慢步出雜物的網羅。

下一次,我會分享如何放棄雜物,重獲自在的心靈空間。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