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動物界的「青少年犯罪」巴拿馬捲尾猴「拐帶」別類幼猴子

青少年常會出於無聊而作出一些沒有意義的行為,如塗鴉或破壞公物等。科學家最近發現,猴子也會像青少年一樣,做出看似沒有意義的活動,而這些活動可能危害到其他物種。

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今年5月發表了一項研究,德國科學家在巴拿馬希卡隆島(Jicaron Island)發現,島上的白臉捲尾猴(capuchin monkeys)在2022至2023年期間,竟然「拐」走了至少11隻科伊巴吼猴(howler monkeys)。這種「拐帶」行為在動物界前所未見,不過目前仍未知牠們的動機,但有可能只是出於「無聊」。

希卡隆島距離巴拿馬沿海約55公里,屬於科伊巴國家公園(Coiba National Park),面積約19平方公里。島上樹木茂盛,但杳無人煙,是很多動物的家園,包括白臉捲尾猴和科伊巴吼猴。捲尾猴的體積約如家貓,在南美和中美地區棲息,非常長壽、聰明、會彼此學習新行為。在巴拿馬有一群捲尾猴甚至學會使用石頭作為工具來敲開堅果和海鮮。

數年前,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在小島上研究捲尾猴如何使用工具。他們設置了80多部攝影機,但卻意外地在2022年初首次看到捲尾猴拐走年幼吼猴。

根據錄影片段,在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的15個月期間,有4隻成年和幼年的雄性捲尾猴至少帶走11隻年幼的吼猴。影片可見,捲尾猴揹著小吼猴,同時敲打石頭。科學家推測,捲尾猴可能是在樹上帶走小吼猴,因為吼猴大部分都在樹上棲息。

錄影片段沒有捕捉到牠們擄走小吼猴的過程,但研究人員可以聽到成年吼猴和幼猴來回叫喊,有些幼猴會試圖爬走。其中有畫面顯示,一隻成年吼猴過來,試圖叼走一隻小吼猴,結果被捲尾猴嚇跑了。

研究人員起初以為這是罕見的單一事件。猴子的確會「收養」被遺棄的同種或其他物種的幼獸,但後來發現其中4隻幼猴已經死亡,科學家推測其餘幼猴的命運也會相同,相信是因為離開父母,沒有母乳餵哺而餓死。

捲尾猴
捲尾猴

捲尾猴揹著小吼猴這一反常行為令研究人員感到十分困惑。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Animal Behavior)行為生態學家葛多斯波洛(Zoë Goldsborough)說:「這是令人非常震驚的發現,我們在動物世界裡沒看過這種情景。」

研究小組另一成員、該研究所的動物養殖專家兼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成員布蘭登‧巴雷特(Brendan Barrett)則指出:「牠們只是為做而做,以打發無聊的時間,或者找點事做來填補生活中的空間。我認為看到這種情況發生在其他物種身上有點令人恐懼,因為這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們人類的行為。」

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大學(Veracruzana University)靈長類動物學家迪亞斯(Pedro Dias)表示,在靈長類動物中,常有雌性動物出於母性,收養或拐走其他幼獸,但是在希卡隆島,雄性猴子並不參與養育幼兒。此外,在動物世界裡,也很常看到物種為了獵食而捕捉其他物種,但被拍到的捲尾猴既沒有跟小吼猴玩,也沒有侵犯牠們,對牠們又不大感興趣,實在很難猜測牠們的動機。

吼猴
吼猴

然而科學家指出,希卡隆島上的捲尾猴跟其他地方的不同。其後者比較具有破壞性,喜歡探索和搗亂。但在希卡隆島,捲尾猴沒有遭掠食的風險,不需要靠數目優勢來保護自己,在相對的自由和安全的環境,也可能有點無聊。

葛多斯波洛認為,無聊可能是驅動牠們創新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島上的年輕動物,可能因而產生新的文化。

迪亞斯進一步解釋,青春期是靈長類動物脫離母親的時期,開始自己覓食或探索,就像人類小時候,在戶外探索玩耍時,會抓青蛙或螢火蟲放在罐子裡,常把牠們養死。年輕捲尾猴拐帶吼猴的行為可能也是如此,只是隨興而為。科學家希望這只是一時興起的新行為,日後就會消失。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