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這個阿拉斯加苦寒小城只有400多人居住。他們為何定居於此?以下是他們的傳奇…

Living in Alaska_3

距離北極圈約80英哩的阿拉斯加城市格利納現時約有居民470人,有的已在這裡生活多年,亦有在近年才遷入的,且聽他們分享為何在這裡居往…

2013年5月,阿拉斯加育空河(Yukon River)的河冰解凍,冰塊擠塞河面引發水災,洪水高達2公尺。20英哩外的格利納更爆發有史以來最嚴重水災,市內九成民居受到影響,靠近河邊的房屋更被浸至沒頂,當地國民警軍及軍方出動撤離約300居民。

重建工作持續了三年,當地居民邀請一位英國攝影師艾.高特(Ed Gold)前往採訪,以鏡頭讓大家一瞥在北極圈居民的生活。

Living in Alaska_Jake

傑克(Jake Pogresbinsky)

「我在1968年來到阿拉斯加找尋工作,當時華盛頓州正在大衰退。我和一位好朋友駕車到伊格爾(Eagle),錢都花光了,於是自製了一隻木筏,足有24呎長,在上蓋了一間小房子,安放氣爐、雞棚及兩隻雞,還有幾百斤米及豆,最後這些食物都吃光了,便在船上放了一塊「求職」的牌,沿途到處找工作,人人都說來格利納,來到不到一小時更找到了工作,從此便住下來。)

Living in Alaska_andrew2

安德魯(Andrew Huntington)

「我由育空河的塔納納市(Tanana),12歲時首次在電視上看雪橇。1972年,我協助哥哥卡爾(Carl)參加安克拉治(Anchorage)的雪橇比賽,他在當年贏得冠軍。八年前我開始試玩狗拉雪橇,希望成為首位失聰的狗拉雪橇運動員。」

安德魯的父親薜尼(Sidney)是格利納傳奇人物。他60多年前從紐約移民阿拉斯加,為軍方當木工。他一生推動教育,創立了以他命名的學校Sidney C. Huntington School,任該校校董會27年之久,並爭取成立校區。薜尼並創立了格利納籃球隊,球隊每次主場比賽均是座上客。

Living in Alaska_Sidney

薜尼2015年12月逝世,享年100歲,他舉殯當日,學校停課,全鎮不論老少都來重溫他的生平。

Living in Alaska_Ueeck

甘及拉芮(Kim and LaRee Ueeck)

「這所房子是我們在1994年買下的,只有一間睡房。屋主是一位教師,但出售時屋已荒廢多時,有些小朋友在牆上塗鴉。2013年水災時,水浸滿地氈。事後我們將地台加高了三英呎。」

「我們留下來,因為跟我們共事的人都很棒。這個社區的很好,雖然這個只有400多人,但如果你有需要,他們可以為你辦一次籌款活動,一晚幫你籌得5千美元。不過在這裡居住,你需要是『周身刀』,更要自發及懂得自娛。你走到在屋外就可以打獵或用捕獸器捕獵。這裡亦是儲錢的好地方,因為沒有地方花錢,但其他物品都比其他地方貴一倍,所以你亦要慳儉一點。」

Living in Alaska_Mike米克(左)

米克(Mike Hevezi)

當年洪水,改變了米高的生活。他說:「家母在這裡居住,她問我否來幫忙,並給我買了一張機票。在機上,有人問我能做些什麼,即時以25美元時薪聘用了我。來到格利納,我幫家母及其他人,想到遷來這裡也不錯。女朋友也跟著搬來了。」

米克說:「在城市居往,你看到人們都是透過娛樂去令自已快樂,由智能電話到商場,但在這裡居住給你灌輸另一些價值,什麼才是世界上是最有用的,如何令你生存下去。我在這裡學會了如何在森林生活,不過我不想在這裡住下去。我喜歡四處遊歴,也想到其他國家嚐試高空跳傘。」

Living in Alaska_Joe

祖(Joe Huhndorf)

「我2012年終時在這裡開了這間工具店,我想現時售賣的貨品有約2萬款。我的顧客都是用家,買的都是生活所需的基本用品。這些刀具是用來處理魚獲和獵物,這些是點22的子彈,主要用作打獵用途,如捕獵野雞、云杉雞及披肩松雞這些野鳥。」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