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這些非洲國家恨透了二手衣物!為甚麼用舊衣物越多,國家可能會越窮?

在肯雅內羅畢的有吉康巴市場(Gikomba Market),是全東非最大的二手衣物交易市場,在這裏,可以找到「Tommy Hilfiger」的牛仔褲或「Burberry」的外套,大部分貨品售價由5美元至10美元不等,視乎品質而定。

在整片非洲大陸,充斥著來自發達國家的二手物,隨處可見是印著日文的舊巴士。在剛果,有來自意大利的飛機;南非有來自荷蘭的醫療用品和過了保質期的阿士匹靈;加納則堆了大量電子產品。尤其二手衣物,更是非洲人日常衣著。

不過,很多非洲人其實認為穿這些二手衫有失尊嚴。在肯雅,這些二手衣物被稱為「白人死者的衣服」,莫三比克人叫做「不幸的服裝」。

自去年以來,美國與部分東非國家正為二手衣物的貿易出現爭議。東非多國更希望發展本國的紡織及成衣業,希望限制美國二手衣物入口,此舉卻引來美國方面的報復。

2000年時,美國與肯雅、烏干達、坦桑尼亞、布隆迪、盧旺達等國所組成的「東非共同體」(East African Community,簡稱EAC)達成「非洲增長與機會法案」(AGOA),容許美國進口二手衫,同時這幾國的食油、咖啡和茶葉以低稅率及不設限額地進入美國市場。

據估計,東非國家每年約從歐美進口總值三億美元的二手衣物。除了入口商,慈善機構如樂施會和救世軍等,亦將非洲提供二手物,樂施會估計,他們獲贈的衣物,約七成是運往非洲。

AGOA原本為期8年,後來延長至2015年,當年的6月底雙方決議再延長有效期十年至2025年。然而,隨著當地紡織業者「奪回市場」(reclaim the market)的倡議,東非共同體各國於2016年3月,突然提出在 2019 年開始禁止西方國家將二手衣物運往東非。旋即引發美國以「撤銷各國 AGOA資格」作為報復。

事實上,東非共同體與美國在進口成衣的爭議,反映了東非國家在發展的矛盾。本來非洲國家從美國或發達國家輸入二手衣物,讓慈善組織募捐得來的二手衣物中,獲得運作資金,同時,又讓已發展國家國人本會丟棄的大量二手衣著,用於非洲窮人身上,看似雙贏。然而,卻窒礙了這些國家本土的發展。

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Paul Kagame)力主要禁止二手衣物入口,他說:「我們要發展自己的工業,雖然我們可能會面對艱難的後果。」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簡稱UNCTAD)秘書長兼肯雅前貿易部長穆希薩.基圖伊說:「盧旺達及東非領袖這樣做是正確的,他們不應忘記以大局為重。」

1980年代,肯雅紡織業有50萬人僱員,是政府公部門之外最大的就業部門,但在歐美的低成本進口衣物競爭下,如今整個產業規模剩下不到2萬人。1990年初,全國有110間大型製衣廠,現時剩下不及一半,國內最大的成衣廠裂谷紡織品(Rivertex)和基蘇木棉花廠(Kicomi)均已倒閉。

在加納,紡織業受僱人數自1975年至2000年間減少80%,現時全國只餘下一間的棉紡工廠愛果桑柏工廠,但該廠產量已較2009年時減少了75%。成衣業衰退,令當地經濟更不振,人們更沒有錢買新衣服,唯有購買二手衣服,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桑比亞30年前亦出產成衣。現時只有能力買二手衣服。

現時歐成衣品牌,由越南、孟加拉採購成衣,以高價賣給西方的消費者,用過又捐給非政府組織,再運往發展中國家,由窮人以低價買回這些二手物,賣衣服所得,用來幫助其他窮人。

2015年出版了「來自衣物的貧窮:被隱藏的速食時裝和二手衫世界」(Clothing Poverty: the Hidden World of Fast Fashion and Second-hand Clothes)的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發展地理學系講師安德魯.布魯克斯(Andrew Brooks)形容,這是「全球化的醜陋一面」,不過安德魯.布魯克斯認為,與其全面禁止入口二手衫,更高明的做法是「漸進保護主義」,例如透過本地廠房的租稅補助,提高本地紡織品在對抗進口二手衣物的市場競爭力。

二手衣物處理不好,同樣對環境造成負擔,簇新、質地較好的二手衣物固然會流入消費者手中,但剩下的亦只能當成布料賣至工廠,甚至當成垃圾棄置在森林。在塞內加爾從事環保工作的奧克塔維奧.費路里(Octavio Fleury)指出,無人問津的二手衣物對紅樹林脆弱的生態造成相當大的負擔。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