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由大灰熊到小紅蟹都漸漸學懂使用:為甚麼野生動物也需要人建天橋?

天橋是很常見的建築物,一般來說,都是供汽車、鐵路或行人使用,但是現在世界上愈來愈多地方,會興建供野生動物過路使用的天橋。野生動物理論上可以在荒野之間走動自如,為甚麼會需要人造的建築物協助?原來有高速公路的地方興建動物天橋或隧道,讓野生動物在原居地部分地面給柏油路覆蓋、有大量車輛駛過後,仍可安全走動,有助大幅減低因動物走上公路而導致的交通意外。

不少動物保育人士近年積極鼓吹,應該大量興建這種動物天橋,指出這有多個好處。最顯而易見的是,有如上述,這可以減少因動物產生的交通意外。就以高速公路極為普遍的美國為例,一項統計指出,道路系統影響了該國五分一土地面積的生態環境,而車輛與動物相撞意外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八十億美元一年。有一些研究顯示,興建動物天橋後,可將車輛與動物相撞的意外減少七成以上,讓駕車者和動物都更為安全。

除此以外,興建於動物聚居地的道路其實某程度破壞了生態,將聚居地割裂,令動物難以找到食物、同伴,以至其他生存的必需品。舉例來說,加拿大艾伯塔省班夫國家公園內,跨加拿大高速公路割裂灰熊的聚居地,牠們被逼分成多個孤立的小群體,每隻灰熊可以找到的交配伴侶大為減少,因而減少了基因的多樣性。在興建了一個由天橋和隧道組成的網絡後,灰熊的聚居地重新連接了起來,數據顯示,灰熊會自然地走到高速公路的另一邊,重新融匯為一個大社群。

即使不從動物保育的角度出發,純從成本效益角度分析,雖然興建動物天橋花費不菲,但還是化算的,因為這種設施可以減少的經濟損失,長遠來說多於其興建和營運成本。而且科學家還可以運用設施減低意外的或然率、意外造成的平均經濟損失等數據,建立運算模型,來計算興建動物天橋收回成本的門檻(例如一項分析指興建這類設施的平衡點是每年每一公里三點二宗相撞意外),由此決定這是否具有成本效益的投資。

世界上第一條動物天橋興建於法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落成。其實,在這方面歐洲是先驅:單是荷蘭,已有六十六條動物天橋和生態通道,用以保護獾、野豬和鹿子,也擁有全球最長的動物天橋──全長達半哩,跨越鐵路、河流、商業區和體育中心。

在過去三十年間,美國和加拿大急起直追,陸續興建了大量動物天橋。舉例來說,在上文提及的班夫國家公園內,自從二十五年前建築了天橋和隧道的網絡後,已愈來愈多野生動物懂得使用。

這類動物天橋也不純為大型動物而設,世界各地至少有兩個建築項目是用作照顧體型細小很多的動物的:在澳洲的聖誕島有一條天橋,能協助多達五千萬隻紅蟹跨越一條繁忙道路,繼續其遷徙旅程;而在美國華盛頓,則有一條特製的繩橋引領松鼠越過一條通衢大道。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