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機械人能分擔多少護理工作?設計者和使用者各有甚麼想法?

它叫「Chapit」,外型是一具老鼠毛絨布偶,懂辨識人聲及逾500個單字,可使用語音對話,用指揮它協助家務…

它是「Robear」,有一張可愛的浣熊臉,能將人從床上抬起移到輪椅上,且還可以幫助行動不便的病人走路…

日本福岡縣福岡市一家醫院,去年十二月中開始試用一具智能輪椅「Rodem」,長者可以較容易從床上坐上輪椅。

「慢慢舉起雙手,吸氣、吐氣…」在日本的一個長者照顧中心,一個說著日語的機器人「Palro」隨著音樂節奏,移動手腳,帶領長者做體操。長者圍坐機器人四周,跟著它一起拍手唱歌,有人說它是「日本老人的最佳陪伴」。

「Robear」。

世界發達國家普遍面對人口老化、護理人員短缺的問題。德國衞生部估計,現時國內有330萬長者需要護理,到2030年,需要護理的長者人口更會增加至400萬。全國病人保護基金會估計,未來八年將出現20萬個護理員的空缺,至2030年更會增加至50萬個。

德國正從東歐、巴爾幹半島以至菲律賓及中國等地輸入外地勞工。在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27%的日本,護理人手不足成為一個極大問題,估計到2025年,至少有38萬名護理人員空缺未能填補,不過日本正大量發展機械人協助護理服務,以解決人手不足的情況。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2年上台後,已將發展機器人列為長期照料政策的重點,他透過經濟產業省撥款約24億日元(2,100萬美元),資助24間公司開發護理機械人。日本政府預測,未來20年機器人將大大應用在老人護理服務,產值比現在增加至少6倍至8兆日圓(約730億美元)。

「Palro」

日本政府希望到2020年時,80%的的長者都會接受機械人提供的服務。甚至出口機械,相信中國將有很大需求。聯合國估計,到2025年,中國國內65歲的人口將達到二億人。

現時協助長者行動的機械人,除了「Robear」,還有富士機械發展的「Hug」,它是協助長者上下床的機構人,而福岡縣的「Tree」則是一部協助病者康復的步行輔助器。

護理機構人另一個發展方向,是可以跟人互動的機械人。京都的NTT 通信株式會社科學研試驗室正研究能夠與人討論問題的「通信機械人」,這些裝有人工智能的機構人有能力利用已儲存的訊息與人辯論。更有人認為,未來與老人相處最久、互動最多的,不再是親友或看護,而是機器人。

「Steve」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機械人並不能完全代替長者護理服務。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機器人項目負責人留川博久認為,發展機械人可以減輕護人員的工作,並提升那些在家居住長者的自主性,他表示:「機械人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可以協助解決部分照顧長者的困難。」

留川表示,現時國內只有8%的護理院有設置了移送長者的機械人,他指出:「部分是由於成本問題,部分原因是前線護理人員的心態仍然覺得,這些護理工作是應由人去負責的。」

都柏林聖三一學院設計及機械人副教授康納.麥克金(Conor McGinn)亦認為,機械人可以代替人手進行部分護理工作,他和同僚設計了一台名「Steve」的機械人,可以透過口語指令執行工作,亦會自動提醒用者可時服藥、調節室內的氣溫,當偵測有需要時會通知護理者協助。

「Rodem」

麥克金表示,只是希望它們能負擔一些照顧長者、殘疾及認知障礙患者的日常工作,讓護理員集中處理需人手護理的工作。他說:「我們借助機械人的高效、可靠及可持續運作的特性,配合人的同理心、感情及決策能力去進行護理工作。」

英國無障礙及共融專家米高.史加列(Michael Scarlett)批評部分的機械人並不符合用者的實際需要,他認為「Rodem」機械人的設計過程顯然沒有輪椅使用者參予其中。他說:「從『Rodem』上下床比平常更加困難,相信極少輪椅使用者會採用它。」

大阪大學的米高.皮克特(Michael Peckitt)更指出,日本的醫院及住院服務長期因資金不足而導致人手短缺,尤其在農村的長者更加需要護理員支援,與其發展機械人,何不訓練多些護理人手。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