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加坡人真的那麼「驚輸」嗎?驚輸可以令人強悍,也可以令人脆弱。新加坡人自己又怎樣看待它?

新加坡給人的印象是一個高度發展的城邦,市容秩序井然,人們有禮守規。但細察之下,事實並不盡然,在大廈的電梯大堂,守候的人會爭先擁入電梯;在餐廳享用自助餐,新加坡人同樣會將碟堆滿了份量可能吃不完的食物;到自助式的美食廣場,人們亦會將雨傘或紙巾等物品放在坐椅上,稱為「chope」(「霸位」)。

新加坡人甚至被認為有一種「驚輸」(kiasu)的文化,這個詞原來自福建語,形容那些由於害怕錯失或者失去而引起焦慮而自私的行為。該詞的英文「Kiasu」見諸正式文獻可追溯到1990年的一份新加坡議會文件,原句是在說,希望政府不要與民眾同樣患上他們在致力反對的「驚輸综合症」(Kiasu Syndrome)。但由於這個詞越趨普遍,該詞已於2007年編入牛津英文字典內。

香港人熟悉的新加坡華裔創作歌手陳奐仁在2017年推出的專輯中,亦收錄了一首名為「驚輸」的歌,以打麻將形容有些人即使自已贏不了,也決不讓其他人勝出。

因此,驚輸文化不僅只是怕輸而已,而是由此衍生出種種討厭、愚蠢、膚淺的性格和行為,比如貪小便宜,只要是免費的東西絕不放過;吃自助餐撐死地吃,不但為求自己吃飽,還要盡量多拿。有人認為,這些行為在華人社會並不稀奇,驚輸文化在新加坡特別顯眼,只是因為當地文化根基較淺,人們不善掩飾而已。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高級研究員梁振雄認為,驚輸是新加坡人的一種生存本能,由於新加坡身處東南亞的中心地帶,鄰近有不同文化的國家,加上立國只有短短53年,因此國人都有努力自強、力爭上游的心態。

一位市民林順竟相信,新加坡沒有天然資源,驚輸是賴以成功之道,他說:「我們上一代是靠本身競爭力而生存下來,作為家長應從少培養下一代這種心態。」

當地人對這種文化特質也直認不諱。2015年,有機構訪問了2000多位市民對新加坡人的觀感,驚輸被視為是其中三項最主要特質之一,其餘兩項是競爭力強及自我中心。

其實新加坡人碰上這些行徑時亦並不完全認同。當地著名的作家與文學評論員魏俐瑞(Gwee Li Sui)說:「驚輸主義仍然是很爭議性,無人會喜歡別人爭先,但不少人亦舊照做。當人們見到這種情況,反應奇怪、好笑,也有人會覺得厭惡或尷尬。」

怕輸主義更進入了普及文化,更出現了卡通人物「怕輸先生」(Mr. Kiasu)。

「怕輸先生」的作者劉夏宗曾在美國留學,他於1990年學成回國,隨即入伍服兵役兩年。他說:「『驚輸』這句話在軍營裏廣泛流傳,不論是華裔、印裔或馬來裔的士兵都聽得懂。」他因而創作了這個卡通人物,並成功建立了一群漫畫迷。

劉夏宗說,他估計有六成人不喜歡這個卡通人物,認為這樣令人在國人及外人面前醜化新加坡人,但卻有不少人卻一笑置之。這漫畫推出後大受歡迎,更被拍成電視劇及玩具,更有漢堡飽餐廳推出「Kiasu Burger」。

「怕輸先生」在1990末已停刊,但2017年,劉夏宗應日本一家出版社邀請,推出全新版的「怕輸先生」漫畫 –「Mr Kiasu: Everything Also Like Real」,並且計劃明年第二季開拍成電影。

驚輸文化的負面影響是害怕犯錯。近年來已有社會人士批評驚輸主義窒礙了當地的創意,英國經濟學人集團旗下的經濟學人信息社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調查了全球45個城市的人,衡量當地社會環境能是否有利數碼轉型,結果發現有以印度邦加羅爾(Bangalore)為首的七個亞洲城市名列十大之內,但新加坡只能排名14。

新加坡企業家兼國會議員郭曉韵(Kuik Shiao-Yin)說,企業缺乏創新,源於這種「怕輸」文化,這促使初創企業尋求短線盈利,寧可政府補助,而不肯承擔風險。

海峽時報一篇評論指出,新加坡數十年來一直力爭上游,但另一方面卻形成了一種缺乏信心及視犯錯為事業上污點的文化。

這篇報道建議,人們不應視犯錯為尷尬、麻煩及難以處理的事情,反而要培養一種管理錯誤的文化,將犯錯視為學習的過程,這樣大家更能坦誠地討論如何修補錯誤,學習不要重蹈覆轍。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