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好人也會做壞事的十四個原因

Good-People-Bad-Things_2

在某些情況下,好人會做壞事。好人做壞事就如墮入心理陷阱一樣,有時自己也控制不了。

荷蘭鹿特丹大學管理學院商業倫理及誠信管理教授米埃爾·卡波坦(Muel Kaptein),研究職場的不良行為數十年,他最近發表了一個研究,說明為人會做壞事的原因。這些狀況雖然發生在職場,但亦會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就是導致好人也會做壞事的心理狀態:

功可抵過 (The Compensation Effect) – 人覺得做過不少好事,積存了好些「道德資本」,於是可以做一兩件壞事,就如吃了一星期青菜沙律,也可以吃一塊朱古力吧!「紿終我也是個好人。」

名正言順 (The Power of Names) – 改變名稱,事情的性質也隨而改變了,就如會計造假可以稱作「財務工程」。IBM創辦人有句名言:「做生意就如一場遊戲。」遊戲而已,何必太認真!

自我開脫 (Cognitive dissonance) –當人面對不同的信念或信念與行為相互衝突時,為了消除此種不一致而帶來的不適感,人們會改變態度或行為,從而獲得心理平衡。當好人做壞事時,會為自己的作為辯解,讓自己心理上接受這種行為。

錯不在我 (Broken Window Theory) – 機構出現混亂,令員工覺得是管理層無能,於是做起壞事來。用同一道理也可以撥亂反正,1980年代朱尼亞尼在任紐約市長時,嚴打小罪案,結果大案也下降,因為人們覺得該市管治良好。

不擇手段 (Tunnel Vision) – 為求理想努力奮鬥當然沒有間題,但若只顧着眼於目標而不考慮其他因素,如人情或道德等,則大有問題。

自我實現 (Pymalion effect) – 人們會按著其他人對他的看法而行。同事相信某人為人正直,他也會正直行事;反之,處處被人猜疑,亦會作出相應的行為。

群體壓力 (The pressure to conform) – 群體壓力是使人犯罪的重要因素,當大夥兒做壞事,個人很難不參與,否則有可能被排擠。

拜服權威 (Obedience to Authority) – 當人受指令做事時,就算做錯也會覺得責任較輕。因此僱員依照上司的不法期望去行,也較少有罪疚感,因為他只是遵命而行。

Good-People-Bad-Things_5

勝者為王 (Winner-take-all-situation) – 很多情況都只有一位勝利者,例如,比賽只有一位冠軍,眾多求職者中只有一位獲得取錄。但談到道德操守,這肯定不是好事。因為只有一位得勝者,人們寧可作弊,也不想失敗。

為求「埋堆」(Social Bond Theory) – 僱員覺得自己獨一無二,對公司有價值及重要性,會傾向更加盡忠。但如果覺得自己有可無、不受重視的,有可能因想受到尊重而做壞事。

寛己嚴人 (The blinding effect of power) – 在上位的人往往覺得與別不同,他們會為下屬訂下很嚴格的道德守則,但卻對自己有較寛鬆的要求,於是報章常出現公司的高層犯案的報道。

花費無罪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當公司到處大花金錢,亦會導致不法行為。僱員可能會努力工作去取得這些奬賞,也會妒忌那些取得奬勵的同事,於是僱員會先謀求自己的利益。

Good-People-Bad-Things_4

貪小便宜 (Acceptance of small theft) – 人們會覺得從辦公室取走記事簿、筆、白紙沒什麼大不了,但當管理層視若無覩,人們就會偷取其他東西。

反叛有理 (Reactance Theory) – 當人覺得規則過嚴或規限太大時,就會想破壞規則。

由此可見,人可能在最簡單、最普通的情況下做壞事,我們知道更多,反省更深,就有機會避免製造一些引人作惡的情況。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