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百歲生日,他如何以鋼材、玻璃及幾何圖案享譽建築界?

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剛於4月26日度過100歲生日。這位美籍華人建築設計師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大量運用抽象幾何形體,形成棱角分明,外型簡潔的建築設計,又能與自然的空間融合,在全球建築界舉足輕重。

貝聿銘1917年生於廣州,青少年時代先後在香港和上海度過,直至17歲時移居美國。他1935年進入賓夕法尼亞州大學修讀建築,稍後又轉學至麻省理工學院修讀工程,1946年在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學院取得碩士學位,他先後從馬塞爾‧布勞爾(Marcel Breuer)以及和路達‧格魯皮斯(Walter Gropius)兩師學習。

貝聿銘在學時,正值美國建築師們開始由古典建築繁複的理念,改而傾向採用簡明的線條和成本低廉的材料。貝聿銘在哈佛大學的老師格羅皮烏斯更是德國包豪斯(Bauhaus)建築學派的創始人,不單強調功能及美學,更鼓勵年輕建築師設計具有社會意識的建築。

貝聿銘於1955年成立建築師事務所,他的作品遍佈世界各地,讓我們回顧這位華裔建築師的幾項重要作品,細味其設計的神髓:

巴黎羅浮宮博物館玻璃金字塔(1989年)

– 貝聿銘在羅浮宮所建的玻璃金字塔,相信是最廣為人知,又最受爭議的作品。法國政府鑑於羅浮宮入口狹窄及展覽空間不足,於1981年決定在羅浮宮中央的拿破崙廣場加建出入口。貝聿銘提出以鋼材及玻璃建造這個金字塔,陽光可以透過玻璃外墙直接照射到地庫的大廳,亦不會遮擋四周的建築物,解決了廣場空間狹窄的困難和與新舊建築的不協調的問題。貝聿銘還仿傚埃及的金字塔群,在這幢21公尺高的金字塔旁建築了三座小型金字塔及三座噴泉。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1990年)

– 樓高70層、總高度達367.5公尺的中國銀行大廈,曾經是全港最高的樓宇。大樓在設計上以竹子為靈感,採用玻璃帷幕及鋁合金支架,大廈正方平面由四組不同的三角形柱身組成,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有著節節高昇的寓意,成為香港重要地標之一。

 

卡塔爾伊斯蘭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Islamic Art, 2008年)

– 這是貝聿銘於1990年退出他創辦的建築師樓,豹隱多年後復出的大型作品。博物館外牆用白色石灰石,以幾何式方式堆疊而成,雖然外型簡樸,但折射在蔚藍的多哈灣上,又自有一種懾人的氣勢。銀色穹頂,玻璃幕牆、圓拱形的窗戶與門簾,都是傳統伊斯蘭建築的標誌性元素。

貝聿銘不想讓博物館淹沒在周邊環境及未來新建的高大建築之中,特別要求卡塔爾政府將博物館建在獨立的人工島上,共佔地45,000平方公尺,是迄今最大型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達拉斯市大會堂(Dallas City Hall, 1978年)

– 大樓呈倒三角型,上層較寛,樓面面積較大,用作政府辦公室,下層較小,可以騰空較大面積作為公共空間。

 

台中路思義教堂(Luce Memorial Chapel. 1963年)

– 貝聿銘與台灣建築師陳其寬合作,於台中東海大學校區內建築了這所教堂。教堂外面由四片彎曲的牆基及牆壁組成,牆身鋪上泥黃色的菱形瓷磚,顯露中國建築特色,又有防潮及防震的作用。

 

東京滋賀美秀博物館(MIHO MUSEUM, 1996年)

– 美術館開館當年,即獲美國《時代周刊》選為全球十大建築。博物館建於僻靜的信樂山谷,旅客須步行經過隧道及吊橋才能抵達主建築,讓人有別有洞天的感覺,貝聿銘更比喻為「桃花源記」。美術館為了融入周圍的美麗景色,將建築主體的80%建於地下;屋頂的設計取材自日本傳統「町屋」的造型,以鋁架及玻璃組成三角型天幕。

 

約翰甘迺迪圖書館(John F. Kennedy Library, 1979年)

– 約翰甘迺迪圖書館(John F. Kennedy Library)位於美國波士頓。遠遠看去,圖書館的主建築是一個黑色的正方形和一個白色的三角形,旁邊的劇場則是巨大的白色圓柱,整個建築群都是簡潔的幾何圖案,與旁邊的海水藍天交相輝映,恢弘奪目。

約翰甘迺迪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在當時的美國建築界引起哄動,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的傑作之一,更使貝聿銘真正躋身世界級建築大師行列。美國建築界更宣佈1979年是「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