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范欽慧:聆聽寂靜的聲音

hero-DanielPalacios_Waves

 

 

 

家住天后時,大廈座落英皇道旁。每朝六時許,眼還沒睜開,總會聽到電車駛過時叮、叮、叮的聲音。初聽很吵耳,後來竟習慣了,甚至愛上了。到七時許,街道真的變得嘈雜,那種聲音總是令人厭煩,受不了!後來搬離天后,實在十分後悔沒把電車的叮叮聲錄音,「保育」下來。

 

現代城市人日漸重視保育,務求將過去事物的風貌保存下來,讓下一代有機會接觸。保存的方法有很多,不久前我發現台灣一位作家的想法跟我的「聲音保育」相似。真佩服她把意念付諸行動!

 

台灣的電台節目製作人兼作家范欽慧在「聲音保育」上,可說是另闢蹊徑:她要保留的是寂靜──或者可說是天籟,然後再將這種聲音記錄下來。

 

上世紀九十年代,范欽慧在美國留學後回到台灣,開始培養觀鳥的興趣。她在野外除了看到雀鳥飛翔的美妙姿態,更聽到不一樣的聲音。當時她萌生一個念頭:「我希望可以走入森林,光是透過鳥鳴聲,就能夠辨認是甚麼品種。」

 

她又受到美國聲音生態學家Gordon Hempton的一番話啟發:「所謂的寂靜,不是沒有聲音,反而是萬物都存在的境界。重要的是,要保護那些荒野之聲,讓世世代代的人都聽得到。」於是,范欽慧辭去了穩定的工作,改為自由身,並買了錄音機和專業的麥克風,將自己希望聆聽到的聲音記錄下來。

 

1997年,范欽慧開始為台灣一家電台製作節目,名為《自然筆記》,至今從未間斷。這個環境保育節目中有「聲音紀錄片」和「台灣聲音地圖」等環節,顧名思義,她要走遍台灣各地,包括森林和海洋,實地收錄大自然的聲音,用作廣播,並且藉著聲音訴說各種生命的故事;她也因此增進了對自然生態的了解。

 

多年在野外錄音的工作,令范欽慧察覺到環境的變遷。她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最初製作節目時,她可以在小徑上靜靜地賞鳥;但是現在加設了單車徑,公園就失去了寧靜感覺。她說,若山嶺被夷平,我們不單失去夏天的蟬聲或冬天遷徙的候鳥,也會失去人類創意靈感的鏈結。她又指出,城市人對於城中的噪音,例如電單車高速行駛時的90分貝聲浪,卻逆來順受。

 

為了挽救不斷惡化的情況,她除了繼續主持節目,還撰寫了《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同時推動成立「台灣聲景協會」,不時帶領學生到大自然聆聽天籟。

 

因為她相信,保護聲音,就是保護人與土地。

 

鳥聲、浪聲、風聲,乃至是單車聲、電車聲,都可以保育。我從范欽慧的工作借來理念,那就是:用心做事,都是保護人與地球。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