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人們遇上災難,為何總是方寸盡失、不懂應變?

倫敦西區格蘭菲塔樓(Grenfell Tower)今年六月發生大火時,住在大樓七樓的米高(Michael Paramasivan)在火災失控之前,帶同家人及時逃出火場。

大樓的火災逃生指南指示居民,遇火警要留在家中等待救援,現場消防員也勸居民留在家中。米高自己也知道這些建議,但他沒有照做。大家遇上火警及其他天災,到底應如何應變?

危急時人們往往無法及時作出反應,脫離險境。心理學家多年來的研究發現,人在壓力下,往往會作出危及自身安全的決定,例如有人在大風大浪、船隻正要下沉時,仍然爭論如何求生、有人在海嘯到來時仍然呆站著不動。

英國樸茨茅夫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翰.列治(John Leach),1987年時曾經歷倫敦英王十字街的一場大火。他說:「求生訓練不是要訓練人們遇險時應做甚麼,反而是訓練人們應避免做些甚麼事情。」他估計,在遇上危機時,80%至90%的人沒有作出合宜的應變。

災難時,任誰都知道應盡快離開現場,但2011年日本發生「3.11」大地震時,在超級市場內有人趕忙執拾貨架上的酒瓶。今年年初,美國丹佛市一架飛機著火,從飛機逃出的乘客不是迅速離開現場,而是逗留在飛機旁觀看及自拍。

這些行為,與智力無關。2001年,劍橋大學一位講師在英國懷特島(Isle of Wight)爬獨木舟時翻沉,他花20分鐘才找到手機,但他沒有即時致電求救,反而是致電在劍橋的姊妹及身處迪拜的父親,結果是由他那些冷靜的親戚幫他報警求救。

呆若木雞

莫以為人們遇到危機,都會慌忙逃命。倫敦橋較早前發生利刀傷人案,一名曾協助拘捕施襲者的休班警員事後憶述,當時有不少市民是呆著那裏,不知所措。這宗不是個別事件,心理學家解釋,當人們恐懼時,腦袋會暫停,全身體的腎上腺素會上升,肌肉繃緊,小腦會向身體發出不要移動的訊號。

無法冷靜思考

以色列1980年代曾經受到伊拉克的毒氣襲擊,在1990代海灣戰爭時,該國政防範未然,向所有國民派發防毒面具及解毒劑,並建議他們先在家中尋找一個密封的房間,有需要時入內躲避。該國於1991年1月內共受到23次空襲,事後當地醫院統計有1,000多人受傷,但其中超過800人不是直接因空襲受傷。有7人戴上防毒面具但忘了開啟過濾器而致死;數以百計人即使未有受毒氣侵襲,仍然自行注射解毒劑,更有40多人是因為趕忙進入密室而受傷。

不知如何變通

遇上突如其來的事情,理應會嘗試想出不同的解決辦法。但事實是,人們遇上災難時,反而會變得很頑固,重複用同一方法解決。例如當遇上危急情況時,飛機機師只會想著是某一組的儀器故障或只會用某一種方法應變。

無法改變習慣

專家發現,人們在危急時仍不會忘記平時的習慣。夏威夷大學災害及危機管理專家占士.謝夫(James Goth)說:「災難時因折返家中取銀包或檢查是否有關上煮食爐而喪生的事時有發生。」心理學家甚至形容這些行為是「慣性行為」(stereotypical behavior)。你平日出外習慣會帶銀包或檢查有否關上煮食爐,因此即使發生生火警,人們亦非要完成這些事情不可。

拒絕接受事實

最典型的個案,是2004年發生南亞海嘯時,不少相片顯示許多人留在沙灘觀看海嘯的情景,謝夫說:「通常約有50%的人士看見海嘯時,會留在海邊觀看。」

中央蘭開夏大學的心理家莎莉塔.羅賓遜(Sarita Robinson)說,拒絕接受危險通常有兩個原因,有些人不知道情況真的很危險,也有人不願意接受事實。另一位風險管理顧問安德魯·吉辛(Andrew Gissing)說:「發生山火時,人們傾向等到見到煙火才離開,但是為時已晚,結果被火困在屋內,或因冒險逃生而被燒死。」

那麼有甚麼辦法脫險呢?謝夫和烈治均表示,預先計劃好應變方法是最重要的。謝夫說:「如果你預先知道須要做甚麼,在災難發生時自能及早作出應變。」烈治更說:「你更要反覆練習,直至這些求生技能成為自然的反應行為。」

當然,除了及早準備、迅速應變、敢於改變習慣及承認事實,你也許要靠點幸運。在倫敦火場,米高當晚還未入睡,事發不久已嗅到傳來陣陣濃煙,因此能及早察覺發生火警。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