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不夠錢買大屋,轉戰更型更簡單的小宅或車屋!他們的經驗值得參考…

在美國,一些向來住在大屋的人,也大屋搬細屋,引發了一個「小宅運動」。

現年50歲的金.軒德遜(Kim Henderson)金融風暴前任職營銷經理,年薪超過八萬美元。2008年後,她在一間酒吧當東主的行政助理,年薪降至三萬七千美元。

金說:「我再無機會找到過往的工作了,就算有職位空缺,僱主都聘用那些年輕人。」

金收入減少了,生活也得節約。她現時在洛杉磯市中心租住一間酒店的套房,面積175平方英呎,內有二手店買來及朋友送的掛畫。全屋最大件傢俬,是一台雪櫃及一張可摺疊的長梳化。

現時全球各大城市都面對高樓價的情況,很多人花費多年積蓄,只能購賣細少的居所,經濟環境的改變下,美國近年興起小宅運動(Tiny House Movement),越來越多美國人不願再買一間二千方呎的大房子,以免苦苦揹上數十年貸款,寧可換上較小的房子,追求更簡單、經濟的生活,有些人甚至購賣流動的房子,樂得行動自如。

設計師兼南加州大學講師索菲亞.貝加斯(Sofia Borgess)說:「我認為金融風暴改變了很多人的工作環境。穏定的工作、房產及很多東西已一去不復返,當環境轉變,人們的想法也要改變。」

專門研究城市法例及政策的波士頓薩福克大學法律教授約翰.因法蘭卡(John Infranca)認為,這個現象主要由千禧一代帶動,一方面是他們負擔不起昂貴的樓價,另一方面是崇尚簡約生活。

根據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6年統計,在18至35歲的年齡組中,租住物業的約是74%,回顧2000年,同年齡組的人士租住房屋的比率是62%。千禧世代並非不想擁有物業,他們根本負擔不來,而且亦想將錢花在其他方面。

小宅運動亦與近年興起簡約生活不謀而合,這股風潮在西方正悄悄地興起,日本收納專家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的書「怦然心動人生整理魔法」(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單在美國而售出150萬冊。

科技發達,人們利用電腦獲取所需的資訊,沒有車子的,可以使用共享服務,住在城市可以安步當車,很容易找到日常所需。

現時金每月只付685美元租金,在洛杉磯來說算是平宜了,這讓她可以省下錢出外用膳及旅行。但最重要是清理房子讓她,她說:「我不需要六塊毛巾,也不需要成叠的碗碟,我只要真正需要的東西。」

科羅拉多州里昂市三位居民創立了一家名「WeeCasa」的公司,在市內一個渡假區建築了二十多間微型住宅,這些小宅最大240平方呎,內有睡床、洗手間、可以轉成餐桌的貯物架,有些還有閣樓、甚至淋浴間、洗衣機及乾衣機等。微型住宅全部裝上輪子,可以拖動。價錢由六萬四千至十一萬美元。

「西雅圖小宅」(Seattle Tiny Homes)創辦人沙朗.雷特(Sharon Read)說:「你不會覺得與傳統的住宅差很遠,這裏一應俱全,亦不會有多餘的東西。」

除了這些流動房屋,美國又出現一批以車為家的「貨車一族」(Vanlifers)。從事自由攝影師的艾丹(Aidan Klimendo)三年來一直住在輕型貨車及多用途車(SUV)上,在美國及南美穿梭來往。他說:「辛苦工作只為去付房租,好像將錢掉到排水渠一樣。」

然而,現時這些小宅亦未算是大行其道。市區內不一定有大型的公園或營地容納這些小型住宅。不同州份亦有不同的監管法例。有些小宅「社區」更出現毒品問題。然而,曾經到過美國不同州分訪問這些小宅的電影人艾莉斯(Alexis Stephens)說:「不管你是選擇微型住宅或流動住宅,都證明人們需要更多住屋的選擇,我們都似乎囿於單一的住屋概念,現時的趨勢正顯示可以人們嘗試不同的居住模式。」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